2001年5月21日 星期一

《靈慾劫》

久不久重演經典劇作對香港話劇界是一件好事,經過翻譯、導演和演員的再詮釋,這些看似不合時而的劇本往往會令人有新穎有趣的見解。香港話劇團在這個新世紀的劇季重演亞瑟米勒(Arthur Miller)的《靈慾劫》(The Crucible),似乎像劇作家一樣有借古諷今的味道。

關於劇作家和話劇團如何藉此劇諷喻今事我不想多談,反而劇中有關人性的解剖值得深思。維繫全劇的其實是一件子虛烏有的巫術事件,劇中丹霍夫副總督審訊巫術其事時曾說,旁人根本無法知道到底有沒有人施巫術,只有施法者和受害者知道,可是施法者自然不會主動道出自己的惡行,因此作為執法者,只有聽信受害者的片面之詞。於是便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:被指控施巫術的要麼認罪而得保性命,要麼就被問吊。主人翁莊普特最終選擇了後者,因與魔鬼為伍而被吊死。可是,魔鬼到底在那裡?事實上一直都沒有人見過魔鬼,甚至到最後法官們似乎也不大相信莊普特真的與魔鬼打交道,只為不欲將事件鬧大而希望他可以「招認」。女孩們引出「魔鬼」,其實「魔鬼」本就在人性之中,心魘令人為苟且貪生而背叛良心,但亦有人(如莊普特和莉百嘉)戰勝了心魘慷慨就義。作為驅巫者的希爾牧師,力勸普特夫婦不要執迷於保存名聲,又說這個信念既引領你走向死亡,信念本身已有問題,但莊普特幾經掙扎,終於將信念放在比生命更高位置。生存、抑或死亡,永遠是人生最終的課題。

也曾看過電影版本《妒焰飛灰》,不免會跟《靈慾劫》作比較,以話劇舞台的限制,仍能演繹出電影般的爆發力和震撼,香港話劇團的導演和演員應記一功,可惜時間所限,我只看了A組演出,主要演員中,以高翰文(莊普特)和劉紅荳(伊莉莎伯普特)的對手戲較為出色,尤其是尾場獄中對話,感染力尤強,而高翰文最後的反覆掙扎,完全能掀動劇情推向高潮,演出震撼全場,十分出色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