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1年3月27日 星期二

《義海雄風》

翻譯劇永遠都有一個難度,就是如何將異國的文化思想帶給本地觀眾,尤其像《義海雄風》這樣的題材,儘管香港觀眾已曾經看過電影版本,軍人尊嚴國家光榮這樣題材總是難以令香港觀眾有太大的共鳴。不過劇場空間這次製作著重的不只是如何去詮釋這陌生的命題,還要大玩舞台效果,套用導演張可堅的話,是「希望能夠探討劇場空間運用的可能性。」

由於劇本的題材極度美國化,涉及軍隊和法庭,翻譯上最困難的顯然是一些關於軍隊術語和文化。上半場講述賈輝(歐錦棠飾)和祈袓兒(凌紹安飾)如何展開查案,由於牽涉太多軍事上和法律上權力與階級的概念,舖陳上難免有些紊亂,不過這是劇本和觀眾的限制;下半場法庭戲漸入佳境,場景和人物關係已被定位,氣氛開始投入。這個劇本的確不好演,導演和演員的表現已經難能可貴了。

另外是有關翻譯劇本的問題。觀眾之中有好些人認為劇中似乎太多不必要的粗口,但我關心的反而是翻譯粗口的問題。原著劇本也有粗口,這是切合角色當時情緒而作出的設計,粗口是無可厚非,不過導演有意將美式粗話轉成港式粗話。當然,粗口涉及地道文化,難以直譯,可是一個美國軍官說極地道的港式粗話,說得琅琅上口,似乎有點格格不入。這又好像劇裡角色的名字有中文譯音也有英文原名,這是刻意模擬港式談吐,不太切合劇中的氣氛。

文化中心劇場很適合作舞台空間運用的新嘗試,本劇尤為突出。在一個三面觀眾的舞台上設置固定不動的佈景,雖可省卻換景的麻煩,但舞台上效果會變得單調乏味。全劇配樂和音效不多,卻利用了大量創新的燈光效果和場景調度,如使用light curtain效果和對白交錯過場的方法,極富電影感,還有法庭上角色台位的變化,配合全劇都是灰調佈景和冷酷情節,是個不俗的選擇。

《義海雄風》據說票房不太好,儘管有點婉惜,可是劇場空間已漸漸開拓了自己的風格,亦贏了口碑,相信很多觀眾都會期望他們下一個演出。



2001年3月21日 星期三

《明月何曾是兩鄉》

何冀平替香港話劇團編寫的新作《明月何曾是兩鄉》一改她以往的編作風格,以一個今天香港社會生活為主線,並在劇本裡留下空間,配合演員的排演創作。何冀平既非士生士長香港人,寫香港生活難免有所偏頗,加入演員的生活元素的確是一個合適的選擇,亦突顯了香港話劇團在新藝術總監毛俊輝的帶領下,創作出一個較開放的局面。

新局面需要探索,而何冀平這種編作新手法看來也要時間探索。《明月何曾是兩鄉》講的是傳統與新潮流的矛盾,龍鬚麵店慘淡經營,Pizza店生意不絕,象徵了在香港這樣一個環境裡,不順應潮流就注定失敗。不過全劇似乎主要著力於龍鬚麵店的興衰,引伸出新移民在香港社會裡的處境,反而兩店的競爭只是輕輕帶過,張力不足。而象徵香港潮流文化的天娜(龔小玲飾)永遠只給人市懀的感覺,對比起象徵傳統的龍鬚麵店一群的多面性,似乎只是一些旁枝,我總覺得這樣的比較有點不太平衡,全劇也未能完全帶出兩種文化的互相衝擊。雖然演員編作小組顯然努力加入了不少具本土味道的元素,卻只能強化戲劇氣氛,對主題推展幫助不大。劇末意大利人馬可(陳淑儀飾)將Pizza店和龍鬚麵店合併,似乎只是權宜之計,全劇的腔調從頭至尾都是尊龍鬚麵店而抑Pizza店,這樣處理只為營造皆大歡喜的結局,無疑是一廂情願。

幸好演出仍保持一貫香港話劇團的水準,眾演員中尤以馮蔚衡和秦可凡的演出最為深刻,馮蔚衡飾演的垃圾婆角色戲份不多,但每次出場都能引起注意,節奏拿捏得很準;而我最欣賞的是秦可凡飾演的惠嫂,這個角色並不突出,但她卻演得很內歛,富立體感,相對其他較單一化的角色,她能夠帶出角色的層次,尤為難得。其他導、演和舞台效果也恰如其分,偶然只有一些小砂石,如衛生幫和屋宇署調查員調查龍鬚麵店一場,衛生幫演得平實,調查員卻演得卡通化,雖能博得觀眾一輪笑聲,卻跟全場的腔調不配。另外佈景設計繽紛,本來並無不妥,不過有兩場「天娜家」的場景,只是在Pizza店前擺設家具而成,可是背景太突出,令觀眾難以從一個一向極為寫實的佈景中,想像那是個家居佈景,這也是另一點腔調不配。我不是吹毛求疪,只是香港話劇團一向水準穩定,這類腔調不配的小問題,在觀眾眼中,很容易給放大了。

2001年3月11日 星期日

《袁崇煥之死》

佘家義守袁崇煥墓三百七十年的故事,其義之所在,的確震動人心。這次致群劇社演出《袁崇煥之死》,向佘家傳人佘幼芝女士致敬,甚至請得佘女士夫婦親臨香江,貫徹了致群劇社一向的戲劇風格。

《袁崇煥之死》的編劇企圖提出兩個問題:何謂「忠」?又何謂「義」?袁崇煥鞠躬盡瘁,到頭來落得凌遲酷刑,到底其「忠」的根本是怎樣?佘家義守袁墓三百多年,佘幼芝歷盡艱辛,也要堅持祖訓,到底其「義」又是源自甚麼?但劇中著墨顯然側重於佘幼芝的故事,她歷盡文革的洗禮,世人的白眼,甚至丈夫的不量解,也不背棄祖訓、背棄袁將軍的英靈,這是否表明了中國人的「義」充滿悲劇性?值得深思。

編劇用了差不多一半時間來鋪陳出袁崇煥的歷史,藉此為佘家義舉建立原因,甚至連袁崇煥也從來沒有出場,這是將袁崇煥高高置在全劇一切之上,儼然上帝的位置,以展開佘家義舉的事跡,不過,故事的軸心仍以佘幼芝為主。這種安排顯見編劇野心非淺,以崇禎煤山自白與會群鬼的場面,探討袁崇煥之忠,到底是忠於崇禎?忠於國家社稷?忠於百姓?還是忠於自己?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,但本劇故事既以佘幼芝義舉之骨幹,探討袁崇煥便給輕輕帶過,結果只有隔靴騷癢之感。當然,這可能是編劇故意提出問題,留給觀眾思考空間。

演出方面,由於全劇頗多時間交錯,導演利用了一些較不寫實的手法,尤其在時空轉換的時候,像從文革一幕轉到崇禎自縊一幕,以一個小紅衛兵舉出一個年份牌交代時空轉換,可是在有關佘幼芝生活的場景,又十分寫實,利用虛幻和寫實交錯來表現現代和歷史是一個不俗的選擇,但有時卻略嫌紊亂。而飾演佘幼芝的歐燕文和飾演焦立江的馮祿德亦能刷出火花,整體演出也配合得宜。

演出之後的座談會請來了佘幼芝夫婦,的確生色不少,而大部分觀眾亦罕有地留座,一睹義人的風采,我有幸亦能為座上客之一。劇名改得好:《袁崇煥之死》,《袁崇煥之死》一劇雖然完了,但還有佘家義人,永存忠義於世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