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1年3月11日 星期日

《袁崇煥之死》

佘家義守袁崇煥墓三百七十年的故事,其義之所在,的確震動人心。這次致群劇社演出《袁崇煥之死》,向佘家傳人佘幼芝女士致敬,甚至請得佘女士夫婦親臨香江,貫徹了致群劇社一向的戲劇風格。

《袁崇煥之死》的編劇企圖提出兩個問題:何謂「忠」?又何謂「義」?袁崇煥鞠躬盡瘁,到頭來落得凌遲酷刑,到底其「忠」的根本是怎樣?佘家義守袁墓三百多年,佘幼芝歷盡艱辛,也要堅持祖訓,到底其「義」又是源自甚麼?但劇中著墨顯然側重於佘幼芝的故事,她歷盡文革的洗禮,世人的白眼,甚至丈夫的不量解,也不背棄祖訓、背棄袁將軍的英靈,這是否表明了中國人的「義」充滿悲劇性?值得深思。

編劇用了差不多一半時間來鋪陳出袁崇煥的歷史,藉此為佘家義舉建立原因,甚至連袁崇煥也從來沒有出場,這是將袁崇煥高高置在全劇一切之上,儼然上帝的位置,以展開佘家義舉的事跡,不過,故事的軸心仍以佘幼芝為主。這種安排顯見編劇野心非淺,以崇禎煤山自白與會群鬼的場面,探討袁崇煥之忠,到底是忠於崇禎?忠於國家社稷?忠於百姓?還是忠於自己?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,但本劇故事既以佘幼芝義舉之骨幹,探討袁崇煥便給輕輕帶過,結果只有隔靴騷癢之感。當然,這可能是編劇故意提出問題,留給觀眾思考空間。

演出方面,由於全劇頗多時間交錯,導演利用了一些較不寫實的手法,尤其在時空轉換的時候,像從文革一幕轉到崇禎自縊一幕,以一個小紅衛兵舉出一個年份牌交代時空轉換,可是在有關佘幼芝生活的場景,又十分寫實,利用虛幻和寫實交錯來表現現代和歷史是一個不俗的選擇,但有時卻略嫌紊亂。而飾演佘幼芝的歐燕文和飾演焦立江的馮祿德亦能刷出火花,整體演出也配合得宜。

演出之後的座談會請來了佘幼芝夫婦,的確生色不少,而大部分觀眾亦罕有地留座,一睹義人的風采,我有幸亦能為座上客之一。劇名改得好:《袁崇煥之死》,《袁崇煥之死》一劇雖然完了,但還有佘家義人,永存忠義於世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