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裡的人物關係總是十分複雜,尤其在夜幕低垂之際,關係彷彿是千絲萬縷。內向孤獨的郵差,戀上純品的鋼琴教師;鋼琴教師的I.T.從業員男朋友不甘寂寞,常往娛樂場所找按摩女郎尋歡,偶然甚至搭上沒有了陪伴慶祝生日的社工;而郵差得不到鋼琴教師的注意,玩電話認識了按摩女郎,在她的誘惑下,發生了一夜情。另外還有一個血氣方剛的年青學徒,與剛OL談了一天總愛。其實故事是很普通的故事,情節是老生常談的情節,顯然導演明白「寂寞」本自內心,周遭發生的事,眼前遇見的人,並不可以排遣寂寞,所以人物的塑造成了全劇的靈魂核心。導演很聰明地選擇以一個「七人晚宴」開始,在一個狹窄的時空裡把人物連貫在一起,可惜畢竟在「寂寞的關係」裡人物太多,導演或者希望可以平衡各個角色的比重,但顯然力有不逮。郵差的角色比較突出,也比較完整,相對而言其他角色的處理就比較單薄,按摩女郎看似享受在性交易中獲得滿足,內心較深入的刻畫沒有了,寂寞的社工缺乏社工的特點,而她渴望得到性滿足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?,I.T.從業員因工作壓力而要尋求發洩,但劇情也沒有交代清楚。學徒又如何渴望追求女友?而他與OL的一段關係自成一段,完全不涉性愛,如同《美女與野獸》般的童話,但又是否全是騙人?導演是否希望表達在現代都市裡,性關係甚至比愛的關係更能消除寂寞的氣味?
其實整齣劇的構想不俗,而且偶有佳篇,譬如「想念」一場,鋼琴教師不斷致電給工作中的男朋友,但男朋友回應冷淡;那邊廂,傾慕鋼琴教師的郵差又致電給她,談了不久,男朋友又來電了,於是她便跟男朋友通電,而郵差卻怏怏然收線。這把電話溝通比喻為人與關係中的鴻溝,彷彿把人們的距離拉近,但人仍沒法超越心理上的障礙。但畢竟劇中的佳篇不多,大部份都流於表面,處理嫌單調。這仍是跟角色的背景和心理狀態未能呈現在舞台上有關。
其實最有發揮潛力是小丑的穿插,以一個跟角色保持距離的視點,實可令觀眾有自省的空間,唯小丑的功效卻不顯注,予人間場的感覺;而在尾場「天亮」,眾人排遣不了寂寞,仍要在新的一天營營役役,小丑卻脫去假髮,佝僂地離開,使小丑亦不免墮入孤獨的塵網,不過這又破壞了小丑的超然地位。
編劇導演是同一人,或許因而少了再創造的空間,結果使全劇變成了呈現他的一些故事或經歷,觀眾看不到排遣寂寞的方法,這就如同郵差在舞台上自慰一般。如果編導將全劇改成郵差的故事(編導自己的故事?),會不會另有一番味道?